3-1力克海港!泰山外籍裁判依赖症背后:谁在让本土哨成为人品洼地?_比赛_争议_执法者

作者:米妮小小编发布时间:2025-10-28 13:12:33阅读次数:0

在一片关于中超联赛裁判公正性的质疑声中,山东泰山队与上海海港的焦点战以3-1的比分尘埃落定。乌兹别克斯坦籍裁判坦塔舍夫吹响终场哨音的那一刻,也再次凸显了一个令人颇感无奈的“定律”:当执法者来自异国他乡,泰山队往往能在一个更为公平的竞技环境中发挥,从而显著提升胜率。

图片

然而,这一定律背后,是泰山队长期以来饱受本土裁判争议判罚困扰的现实,更是对整个中超裁判队伍公信力缺失的尖锐讽刺。

图片

回顾这场“鲁港之战”,过往两队交锋中裁判因素所引发的争议屡见不鲜,而此次外籍裁判的到来,似乎终于让比赛回归了足球运动本身的纯粹。尽管海港队率先打破僵局,但坦塔舍夫鼓励身体对抗的执法风格,让擅长此道的泰山队摆脱了以往本土裁判的束缚,得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。

图片

对比此前,麦麦提江执法泰山与上海申花的比赛时,泰山队球员稍有接触便被吹罚犯规,关键进球也被VAR以莫须有的理由取消。反观这场比赛,卡扎伊什维利的梅开二度以及刘洋的进球,均是在清晰且一致的判罚尺度下取得的,完全是竞技实力的体现。

图片

某些上海媒体抱怨“外籍裁判左右比赛”的论调,恰恰暴露了本土裁判长期以来判罚失衡的问题。当公平公正成为一种“恩赐”,这本身就说明了常态已经扭曲。

外籍裁判带来公平判罚并非个例,而是多次被验证的事实。本赛季泰山队6-0大胜北京国安的比赛中,约旦裁判马哈德迈的执法让双方回到了11人对11人的公平对决。反观此前,在本土裁判唐顺齐的“帮助”下,国安队连续获得红牌,最终导致泰山队以1-6惨败。再往前追溯到2019赛季,在克拉滕伯格、马日奇等外籍裁判执法的比赛中,泰山队的争议率显著下降,即便偶有误判,也从未出现针对单支球队的系统性偏差。

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令人深思的结论:泰山队并非依赖“外籍裁判的偏袒”,而是终于摆脱了“本土裁判的针对”。

事实上,山东泰山队堪称中超联赛中裁判争议判罚的最大受害者之一,许多令人记忆犹新的场面已经成为了联赛的污点。费莱尼的头球破门,在力压防守队员的情况下被VAR以“进攻前犯规”为由取消,而规则明确显示,该球已构成连续进攻阶段;吉尔在补时阶段的绝杀进球,被错误地判为越位,随即海港队反击并获得点球,完成了绝杀,泰山队经历了“五秒钟从天堂到地狱”的荒诞时刻。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麦麦提江执法的11场泰山队比赛中,泰山队仅赢得了3场,但他却屡次被委派执法泰山队的焦点战,这种“巧合”很难让人信服。

更让人感到困惑的是,当俱乐部针对争议判罚提出申诉时,得到的往往是“自我保护”或“才疏学浅”等敷衍的解释。

中超本土裁判的问题,绝不仅仅是专业能力的不足,更是职业操守的缺失。张雷作为国际级裁判,能够准确判断越位干扰,却在点球判罚上犹豫不决,这暴露的不是技术上的短板,而是尺度把握上的随意性。唐顺齐既能精准捕捉到细微的犯规动作,却在国安与泰山的比赛中连续出示三张红牌,并在鲁沪之战中反复通过VAR向主裁判施压,要求重判点球,这些行为展现的不是判罚能力的不足,而是明显的倾向性。虽然裁判委员会定期承认误判漏判,但却从未改变比赛结果,更未对有争议的裁判进行实质性的追责,这种“只认错不纠错”的态度,无疑纵容了职业操守的滑坡。

中国足协耗费巨资聘请外籍裁判执法比赛,看似是解决争议的权宜之计,实则是在无声地否定本土裁判群体。当关键战役必须依靠“外来和尚念经”才能维持基本的公平,当球迷能够仅凭裁判的国籍来预测比赛的走向时,中超联赛的根基已经在一次又一次的争议判罚中被侵蚀。

泰山队3-1战胜海港队的胜利固然值得庆祝,但更应该引发深刻的反思:如果本土裁判不能弥补人品上的缺陷,如果公平竞赛需要依靠真金白银购买,那么中国足球的进步终将沦为空谈。

外籍裁判带来的胜利绝不是荣耀,而是一记警钟。只有让本土裁判重拾职业操守,让判罚回归规则本身,才能让泰山队的胜利真正源于实力,让中超赛场告别“看裁判猜结果”的荒诞局面。

标签:
收藏
分享
发表评论
发布
no-data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