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入不足让积分榜乱成一团,菜鸡互啄的中超该如何破局?_外援_海港_差距
中超格局骤变:“战国时代”来临与未来展望
中国足球超级联赛(中超)26轮激战过后,竟然仍有四支球队(包括尚存理论希望的国安)为争夺联赛冠军而殊死搏斗,这一景象在中超历史上实属罕见。如今,谁能最终捧起火神杯,恐怕连最精明的分析师也难以断言。
令人意外的是,中超联赛为何会突然跃入如此激烈的“战国时代”?细究之下,这并非偶然,而是有着深刻的逻辑和迹可循。更进一步说,这种“战国时代”的景象,或许将成为未来中超联赛的主流趋势。
回溯过往,自金元足球时代开启以来,中超联赛往往呈现出“一枝独秀”或“二人转”的局面,鲜少出现如今这般百花齐放的景象。无论是昔日恒大遥遥领先,亦或是后来的恒大、苏宁、国安、海港之间的几强争霸,在冲刺阶段,绝大多数球队往往早已“偃旗息鼓”,无力再参与到冠军的角逐中。即便是在竞争最为白热化的2019赛季,第三名上海海港与冠军之间也存在着6分的差距。上赛季,也只不过是申花与海港上演了一场你追我赶的戏码,其余球队则沦为了看客。过往的赛季,通常在25轮过后,冠军归属便已基本明朗,其指向性十分清晰。
然而,本赛季截至目前,联赛形势依然胶着,难解难分。上海海港与成都蓉城虽然暂居积分榜前列,但两者均不具备压倒性的必胜气势。领先者坐不稳,追赶者又不甘心,这构成了一幅极富戏剧性的画面。即便是落后6分的北京国安,也必然会告诉你他们依旧会全力以赴,冠军归属依然充满悬念。
那么,中超联赛为何会逐步走向百花齐放的态势呢?原因其实相当简单:投入的缩减。
说得更直白些,虽然各支球队在本土球员水平上的差距依然存在,但这种差距已不再是“天壤之别”。过往,外援才是决定一支球队上限的关键,所谓“中超靠外援”并非空穴来风。在金元时代,动辄数千万欧的外援身价,涌现出奥斯卡、胡尔克、特谢拉等一批顶级球员,他们或名副其实,或水土不服,其对球队的贡献程度也因此大相径庭。一旦球队在引进外援时“眼光有偏差”,便可能导致球队之间实力差距的急剧拉大。上海申花与上海海港便是极好的例证,在投入巨大的那些年,两者效果却截然不同,海港因此捧得冠军,而申花则只能在中游区域苦苦挣扎。如果排除外援的因素,两队的实力差距真的有那么大吗?那些年,外援的作用足以从本质上改变一支球队。
然而,今非昔比。如今,外援的总薪资上限被严格控制在税前1000万欧元,这使得外援的“含金量”与过往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。曾经是引进声名显赫的球星,如今更多的是从一些小众联赛中“淘宝”,寻宝的概率大大增加,犹如刮彩票。目前,大部分球队引进的外援水平有限,对球队整体实力的拉动作用自然不再明显。申花和海港本赛季在引援方面难言成功,一方面是俱乐部运营层面的问题,另一方面也受到了资金的限制。最终的结果便是,如今中超各队之间的实力差距,已远不如金元时代那般悬殊。
其次,由于投入的下降,投资方维系球队的成本也随之减轻,这在无形中淡化了投资方之间原本巨大的实力差距。金元时代,许多投资者是房地产企业,他们“一掷千金”毫不吝啬。但这种做法的后果往往是资金链的突然断裂,导致球队瞬间崩盘,成绩一落千丈。而另一些球队,其投资背景相较于房地产企业更像是“小本买卖”,没有那么庞大的预算,日子过得捉襟见肘。当其他球队还在疯狂追逐大牌球星时,他们只能精打细算,这样的球队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?球队的表现自然也存在“天上地下”的差异,诸如河南建业、重庆斯威这类球队,其首要目标便是保级,相对更为务实。与投入巨大的河北华夏、广州富力相比,他们的投入数字存在着“云泥之别”。河南建业有没有可能花费1.3亿签下赵宇豪?这就是投资方“钞能力”差距最直观的体现,没钱只能“干瞪眼”,又怎能与他人竞争?
如今,严格的限薪政策使得即使有钱也难以大规模引进高水平外援,这在很大程度上填平了过去“先天鸿沟”,从而带来了更强的平衡性。平衡性的增强,自然也就缩小了球队之间的实力差距,使得“百花齐放”的局面更容易出现。
当下,“花小钱办大事”成为了联赛的主旋律。但我们也不应忘记另一句至理名言:“一分价钱一分货”。没有足够投入的足球,注定缺乏竞争力。
中国足协的限薪政策,其初衷是为了减轻投资方的负担,避免重蹈金元足球的覆辙,挤压足球泡沫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。然而,其弊端也显而易见。中超联赛的整体竞争力大幅下滑,放眼世界足坛,甚至在亚洲舞台上,其影响力都变得日益边缘化。最明显的体现便是亚冠联赛。曾经两次夺得亚冠冠军的广州恒大,如今顶尖球队小组出线已属不易,面对西亚球队时更是“毫无还手之力”。成绩不佳便失去话语权,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。这是限薪政策必须承受的代价,并且在至少未来十年内,这种状况都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变。
坦白来说,中超联赛如今已演变成了一场“菜鸡互啄”。表面上看似热闹非凡,但一旦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舞台上,便会发现“能打的”屈指可数,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国家队的进步,成为“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”的存在。
面对现实,我们应该如何应对?限薪政策已经堵死了引进高水平外援这条路,那么,我们只能从内部寻找解决方案。而建立高质量的青训体系,才是中国足球未来唯一的出路。唯有提高本土球员的整体水平,中国足球才能保持真正的竞争力,否则,一切都将是“无根之水”。日本和韩国足球的成功,正是遵循了这条道路,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规避的足球发展规律。
目前来看,日本和韩国联赛外援的薪资水平与中超相似。K联赛的最高薪外援是林加德(120万欧元),J联赛的最高薪外援是永克(150万欧元)。这意味着,在这些联赛中,外援的水平在一个相似的层面上,并且他们对国内球员的带动作用也更为显著。那么,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借鉴一下呢?
青训强大,整体才会强大;国家队才有希望。否则,即便将球员年薪降至5万欧元,也无济于事。限薪仅仅是手段,青训才是根本。为何不将剩余的资金投入到青训体系的建设中?如何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,激励俱乐部在青训方面加大投入?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,调动起俱乐部的积极性,足协才算真正发挥了作用。
我们更乐于看到的是,由于源源不断的青年才俊涌现,联赛出现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的良性竞争局面,从而真正实现百花齐放。而不是像现在这样,大家一起“摆烂”,在“菜鸡互啄”式的你追我赶中消耗。
青训工作已经喊了多年,我们不可能永远依赖徐根宝这样的个人。况且,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,如果不能从制度层面解决青训问题,那终究是“饮鸩止渴”。所以,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,足协在这条道路上能否“打响”关键一役?
我们承认,足协的限薪政策有助于避免中超联赛陷入无序竞争,最终导致泡沫破裂。但仅仅依靠限薪,是远远不够的,甚至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。如何有效地引导青训发展,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。只有“两条腿走路”,才能走得更远。足协总是将青训挂在嘴边,究竟何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?
与其总是“该管的不管,不该管的瞎管”,不如真正把青训工作做好。如果足协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,定能赢得球迷的赞誉。"

